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工业4.0时代的鲁尔工业区,我们学些什么?怎么学?

2014-10-09 09:24 来源: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对传统工业进行全面改造,改造传统产业,完善基础设施

1968年,北威州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产业结构调整方案———“鲁尔发展纲要”,对矿区进行重点清理整顿,将采煤集中到赢利多和机械化水平高的大矿井,类似于中国的“关、停、并、转”,同时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并改造煤钢业。这些优惠政策包括价格补贴、税收优惠、投资补贴、政府收购、矿工补贴、环保资助、研究与发展补助等。此外,各级政府还通过大力改善当地交通基础设施、兴建和扩建高校和科研机构、集中整治土地等措施,为鲁尔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基础。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在进一步发掘原有产业潜力的同时,鲁尔区将极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以此来提高区域产业的竞争力。主要有:

(1)健康工程和生物制药产业。鲁尔区是世界上医院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从世界顶尖的医疗技术到传统的治疗手段,几乎覆盖了全部的医疗领域。区内的研究机构、医疗教育机构,为制药及生物工程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吸引生物制药等领域的创新企业进入。目前,医药产业共吸收就业28万人,是鲁尔区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

(2)物流产业。鲁尔区以区位条件、交通设施以及工业底蕴为基础,通过市政当局推动、国际物流企业参与以及科研成果转化大力发展物流产业,目前,约有3000个物流企业,覆盖鲁尔区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就业人数达18万人。

(3)化学工业。鲁尔区曾是德国化学工业的先驱,焦油化工产业衰落后,鲁尔区积极开发碳化工和天然气化工产品。化工产品的深加工具有明显的后向关联度,拉动了鲁尔区的经济复兴。新型化工产品安全、高效,具有清洁及可循环利用性,提高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鲁尔区的街角报亭

(4)文化产业。旅游与文化产业是鲁尔区实现经济转型的主要特色之一。1998年,鲁尔区制定了一条区域性旅游规划,被称为“工业文化之路”的旅游线路连接了19个工业旅游景点、6个国家级博物馆和12个典型工业城镇。“工业文化之路”如同一部反映煤矿、炼焦工业发展的“教科书”,带领人们游历150年的工业发展历史。开发工业旅游在改善区域功能和形象上发挥了独特的效应,成为鲁尔区经济转型的标志。

鲁尔区科研机构分布图

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为产业转型提供支持

1963年,鲁尔区第一所大学(波鸿大学)建成。此后,陆续有20所大学设立。这些大学积极与企业和社会进行合作交流,在全社会形成了一股尊重科学的风气。基于强大的科研实力,结合1980年代的“区域自治”运动,鲁尔区的产业新星,如新材料、新能源、健康工程等高附加值产业,开始崭露头角。

目前鲁尔区已发展成为欧洲大学密度最大的工业区。除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外,每个大学都设有“技术转化中心”,从而形成了一个从技术到市场应用的体系。同时,政府鼓励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进行合作,以发挥“群体效应”,并对这种合作下进行开发的项目予以资金补助。目前,全区有30个技术中心,600个致力于发展新技术的公司。

2013年,工业4.0(Industry 4.0)成为德国的国家发展战略。鲁尔区是该战略的核心动力。工业4.0强调,利用物联网等技术实现设计、生产、维护等环节一体化,促成机器与机器的沟通。例如,一套机器在使用过程中,向生产者实时提供运行数据。基于对数据实时分析,生产者可掌握机器运行状态,一旦某种数据异常,生产者可立即进行判定,准备相应的修补方案与材料,安排有关技术人员出工。当用户发现机器异常,准备联系生产者时,技术人员已经准备好方案与材料上门服务,如此,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将进一步提升。

注重环境保护

鲁尔区在转型过程中始终重视环保,注意形象。由于采取了有力措施改善一度被严重污染的环境,如限制污染气体排放、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等,如今鲁尔区已经变成环境优美的公园绿地、幽雅的产业园区,不仅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也为新型产业发展创造了优美洁净的环境。

3/4<1234>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