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政策法规>政策解读> 正文
二、《规划》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
《规划》作为我国第一个横跨东西部、以流域经济合作为主题的区域规划,特点鲜明、重点突出、注重创新,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和指导性,主要特点可概括为:
——突出东西互动合作。强调充分发挥不同区域比较优势,推动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有效对接,深层次拓展两广合作,积极探索东西部地区合作发展新模式,促进形成区域发展互补支撑、优势叠加的格局。特别是创新提出突破行政分割,共建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具有很强的试验意义,将为全国东西部地区合作发展找寻突破口。
——突出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强调要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的关系,保护好珠江-西江这条生命线,积极探索跨省区流域生态建设新模式,为维护流域生态安全、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和示范。这既贯彻了国家战略要求,也体现了流域发展新要求。
——突出对内对外开放。强调立足珠江-西江,衔接北部湾,面向港澳和东盟,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深化重点领域务实合作,提升服务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构建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开放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新格局。
——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强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立足统筹解决经济带协同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加强跨区域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破解制度障碍和体制壁垒,推动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区域协同发展制度体系。
除前言外,《规划》正文共10章,约2万字,内容涉及经济带协同发展重点领域的若干重大问题。规划范围为广东省广州、佛山、肇庆、云浮4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柳州、梧州、贵港、百色、来宾、崇左7市,区域面积16.5万平方公里,2013年末常住人口522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3175万亿元。根据流域特点,规划同时将贵州、云南省沿江部分地区作为延伸区予以统筹考虑。《规划》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总结分析了经济带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以推进协同发展为主线,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打造综合交通大通道,着力建设珠江-西江生态廊道,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构筑开放合作新高地,努力把经济带打造成为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增长极,为区域协调发展和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
二是在战略定位上,为贯彻中央关于把广西打造成为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的要求,提出打造西南中南开放发展战略支撑带;为充分发挥东西部地区毗邻优势,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有益经验,提出建设东西部合作发展示范区;为统筹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推动流域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设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发挥经济带外接东盟国家、内联西南中南腹地的枢纽作用,提出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
三是在发展目标上,提出到2020年,经济带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支撑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成为我国西南、中南地区的重要增长极。
四是在空间格局上,依托经济带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经济联系、资源环境承载力及港口交通条件,提出以“一轴、两核、四组团”为主的空间格局,即以珠江-西江主干流区域为轴带,广州、南宁为双核,广州-佛山、肇庆-云浮-梧州-贵港、柳州-来宾、南宁-崇左-百色为四组团,形成流域协调联动发展新格局。
五是在重点任务上,提出要协同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水平;创新生态环保合作机制,共建珠江-西江生态廊道;强化产业合作对接,推进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加强沿江城市间的分工合作,建设特色多元沿江城镇体系;推进社会事业重点领域一体化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开放合作支撑平台,共创开放合作新高地。
六是在支持政策上,围绕推动实现经济带协同发展的战略任务,提出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支持政策措施。比如,在流域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支持地方研究开展珠江-西江水环境补偿试点,推动建立省际间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在对外开放方面,提出支持依托广西沿边有条件的口岸研究设立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提出支持地方研究制定区域性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在条件成熟时把港澳与广东在CEPA框架下的先行先试政策适用范围逐步扩大到经济带;在金融创新方面,提出支持广西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建设中国-东盟股权转让市场和面向东盟的大宗商品交易场所,研究设立珠江-西江产业投资基金;在土地政策方面,提出支持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将符合条件的地区列入全国土地管理综合改革试点。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