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政策法规>政策解读> 正文
防范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出现“贫民窟病”,重心不能只放在严防农民工进入大城市的环节上,而要通盘考虑如何增强各地小城镇发展的吸引力和消化力,让小城镇成为大城市的“导流渠”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仇保兴日前表示,让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城镇化的一大底线:没有小城镇作为“拦水坝”,人口的洪流就会大量地涌入大城市;没有小城镇提供的就地城镇化,农民进入城市就容易引发“贫民窟病”。
“农民进入城市容易引发‘贫民窟病'”,这个从新闻报道拎出来的观点貌似比较尖锐,其实不过是城市规划领域的一个客观常识。这一论点的完整意义在于:如果没有大量小城镇对于农民进城大军的“分流”作用,出现大批农民过于集中地涌入少数大城市的态势,终将导致大城市不堪重负。
所谓大城市“贫民窟病”,是拉美国家发展历程中的沉痛教训,也是“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症状之一。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贫民窟病”等世界城市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刻反思,不失为未雨绸缪的前瞻性思维。而这个公允的专业论点,之所以让有些人觉得有些刺耳,一是有人可能没有完全读懂完整的含义,二是感觉上强调进城农民给城市造成负担的意味较重,而进城农民对于城市发展的贡献和城市发展对于农村的义务没有鲜明的体现。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当然要避免重走“贫民窟病”的弯路,可是,防范这一风险的重心,不能只放在严防农民工进入大城市的环节上,而要通盘考虑如何增强各地小城镇发展的吸引力和消化力。笔者认为,与其让小城镇成为大城市的“拦水坝”,不如说,要让小城镇成为大城市的“导流渠”。
进城农民既是大城市发展的重要生力军,也是大城市发展的重要服务对象。选择进入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应该是包括农民在内的每个公民的自由。大城市不该轻易对农民摆出“拦”的生硬姿态,否则离开各行各业农民工的合理配置,必然也有损于城市发展活力的激发。近年来,很多地方在放开中小城镇居民落户限制方面做出了许多新探索。
大中小城市之间要形成合理的人口数量布局,不宜用“堵”要用“疏”。要让各地小城镇能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更好公共服务,自然会让涌入大城市的农民工得到显著“分流”。从这个角度来说,各级、各地主政者必须适度遏制对于大城市的习惯性“宠爱”,要着力强化对于小城镇的用心培育,从政策创新到资金扶持都要向小城镇倾斜。
城镇化关键还是经济发展,必须以产业发展为核心打造小城镇的经济实力,以企业数量和规模的增加来扩容就业机会,以财力增加来提升公共设施和公共福利的标准。有班上、有钱拿、有房住、有保障的小城镇,会吸引绝大多数不愿承受大城市压力的农民前往,自然会为大城市发展减压。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